学术研究 学术研究
儒学动态
专家观点
项目成果
研讨动态
分中心建设 分中心建设
分中心活动
传播普及 传播普及
交流互鉴 交流互鉴
尼山永利集团(中华大区官网认证)·304am官网·文明论坛
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
廉洁文化建设
永利集团(中华大区官网认证)·304am官网·文明建设
学术期刊 学术期刊
《孔子研究》
《中国儒学年鉴》
儒学名家 儒学名家

【文心一言】鲍国连:浑身泥土味的特级专家

来源:永利集团(中华大区官网认证)·304am官网  更新时间:2024-10-14 12:49:17

 

zjrb2024061100004v02b003.jpg

  鲍国连(中)和项目团队成员查看“甬青獭兔”培育情况。鲍国 受访者 供图

  鲍国连,连浑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二级研究员、身泥省特级专家,土味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、鲍国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、连浑文心一言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,身泥从事畜禽传染病防治和健康养殖技术等研究工作,土味主持和参加省部级、鲍国国家级等科技项目40余项,连浑以第一完成人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、身泥二等奖2项等9项成果。土味

  6月11日讯(记者 张梦月 通讯员 邵敏)“我在这里工作37年了。鲍国”记者一走进浙江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,连浑鲍国连便笑着“自报家门”。身泥眼前这位西装革履、儒雅温和的浙江省特级专家,让人很难和传统观念里“粗犷”的兽医形象联系在一起。

  坐下来第一句话,鲍国连就说自己是个“浑身泥土味”的人——从金华兰溪农村走出,37年间,他养过猪、治过鸭、育过兔,一直从事着畜禽传染病防治技术和健康养殖技术等研究工作。

  “至今,我都很庆幸当时的选择。”从最初踏进畜牧业的“小鲍”,到农民口中的庆余年“鲍老师”,再到学生眼里的“六边形战士”,回首职业生涯,鲍国连认定:“搞科研工作,一定要双脚沾上泥,才觉得稳当。”

  科研成果从一线来,又反哺到农业生产,对我来说,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

  星星之火的起点,要追溯到少年鲍国连的经历。

  “我出生在兰溪的农村,从小就和猪、兔、鸡、羊等畜禽打交道,对它们有一种特殊感情。”鲍国连回忆说,当时,方圆几个自然村里,只有一对兽医夫妇,畜禽有啥病村民都去找他们。

  9岁那年的一个深夜,鲍国连发现家里一只羊吃高粱叶中毒了,上小学的他摸黑跑去请兽医。然而等兽医到家时,羊已经死了。“农村里,家家户户都养畜禽,鸣潮就指望着卖出去赚点辛苦钱。”那一天,鲍国连觉得父亲的皱纹都深了几道。也是从这一天起,鲍国连认定了做兽医的目标。

  大学报志愿时,他毫不犹豫把兽医专业选为第一志愿,并顺利进入浙江农业大学牧医系学习。毕业后鲍国连的第一个工作地点是猪场。“这是我们研究所的规定,新人进所,都要下基层一年。”办公室在猪场里,隔壁就是猪舍,对于农村出身的他来说,是“熟悉又陌生”。熟悉的,是忙碌的养殖;陌生的,是“真正干上兽医,才发现这份工作比我想象的难度更大”。

  畜牧业的风险,在于防病控病难。尤其是遇上传染性疾病,对于养殖户来说往往是“灭顶之灾”。时隔30多年,鲍国连依然对一场特殊的“鸭病”记忆犹新。上世纪90年代中期,杭州笕桥镇、丁桥镇一带遍布养鸭大户。有一天,他接到鸭场老板电话:“小鲍,鸭子几天内大批死亡,你快来看看!”踩着自行车飞奔到鸭场,望着成群的死鸭,鲍国连意识到,暴发传染病了!“不少鸭农都急哭了,如果不及时遏制发病势头,他们要赔得倾家荡产了!” 鲍国连马上带着6只病死鸭苗回实验室解剖,证明是细菌感染,“我当时怀疑是巴氏杆菌,但实验结果并非如此。”猜想落空,年轻的鲍国连没有放弃。他一边没日没夜地反复实验,一遍翻阅大量文献资料,终于找到了“鸭病”的致病源头: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传染性浆膜炎,这是一个新病,也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三大传染病之一。

  之后8年间,鲍国连从这场“鸭病”出发,带领团队围绕鸭传染性浆膜炎、大肠杆菌病和鸭病毒性肝炎三大传染病系统研究,探明了这几种疾病的主要病原特性,建立快速诊断方法。“原来这3种传染病的诊断需要5天到7天,现在半天就能出结果。”同时,团队还研制出了高效的鸭传染性浆膜炎疫苗,列入省防疫计划,与企业合作研制的主治雏鸭病毒性肝炎的高效中兽药“肝毒宁”,在省内30多个县市及江苏等地推广应用。

  作为项目第一完成人,鲍国连凭借“鸭三大传染病病原特性及防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”成果,获得了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。“科研成果从一线来,又反哺到农业生产,对我来说,就是一件最幸福的事。”鲍国连笑了笑,仿佛又触碰到了那一年夏天的阳光。

  24年间,从曾经想“引进来”到如今“走出去”,是科研团队勇攀高峰、不断前行的实证

  翻开鲍国连的职业履历,会发现,兔子占了“半壁江山”。

  兔产业是我国特色畜牧业,浙江养兔又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。2008年起,鲍国连被聘为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。不同于给鸭类治病,在兔业研究上,针对省内外兔产业发展中品种退化严重等情况,选育良种成为重要研究方向。

  作为浙江省畜禽新品种选育协作组首席专家,鲍国连的手机里有一张珍藏的照片:他和项目团队成员翁巧琴、刘燕等人,围着一只肥嘟嘟的兔子,兔毛纯天然青紫蓝色,皮毛看起来顺滑柔软。这是省农科院联合余姚欣农兔业有限公司、扬州大学等单位,经过12年产学研合作,在2022年培育出的我国第一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彩色獭兔新品种“甬青獭兔”。这只兔子填补了国内彩色獭兔品种的空白。

  “獭兔是皮肉兼用兔。近年来,优质獭兔皮的需求量一直呈上升趋势,尤其以青紫蓝色獭兔皮最为名贵,价格是白色獭兔皮的3倍以上。”谈到甬青獭兔的诞生,鲍国连讲起了一个小故事——

  2000年,世界兔业科学大会在西班牙举行。会上,法国科学家带来了培育的彩色獭兔新品种。“我们带队去商谈引种,结果吃了闭门羹,对方说‘一只都不出国门’。”回国后,鲍国连和团队下定决心自主研发。从2010年正式立项开始到2022年产学研合作成功,整整经历了12年。

  在鲍国连钻研兔业的10多年间,重点围绕家兔多发的呼吸道传染病、皮肤真菌病和流行性腹胀病,他带领团队研制出快速诊断技术、高效疫苗和治疗药物, 对主要传染病和皮肤真菌病防治有效率达87%以上;筛选了治疗流行性腹胀病的有效药物,遏制了该病在国内的蔓延。建立的家兔生物安全综防新技术,已被推荐在全国推广应用。“使用这套安全综防新技术,兔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下降了一半以上。”鲍国连说。

  再过几个月,在新一届世界兔业科学大会上,我们将听到来自鲍国连团队的声音。“巧的是,今年的大会又在西班牙举行。24年间,从曾经想‘引进来’到如今‘走出去’,见证了我国家兔健康养殖产业的提升,更是科研团队勇攀高峰、不断前行的实证。”

  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,又要有坚定信念,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,有沉稳的信念才能收获成果

  尽管因为年龄原因不再像年轻时一样天天和畜禽“泡”在一起,但在鲍国连的心里,始终记挂着和他打过交道的养殖户。

  此前,在他担任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期间,为了方便农民上门咨询,所里专门腾出两间房子,成立了省畜病诊疗中心,免费为农民送来的畜禽看病。

  “养殖户非常信任我们,有时候天不亮,就有农民挑着病死的猪、鸭、兔,坐几个小时汽车赶来,为的就是让兽医专家下个结论。我当所长的时候,立了个不成文的约定,农民来看病,一律不收钱。”

  不仅免费,养殖户口中的“鲍老师”,还会带着他们到食堂一起吃饭。同时,所里设立了专门的“科技兴农”经费,主要用于成果推广、公益服务等工作。

  在不少同行眼里,鲍国连是个“卷王”——他常说:“幸好有这么多的节假日和双休日,我可以利用它们开展研究。”37年来,从年轻的研究人员成长为管理者,再忙再累,“走下去”始终是他坚持在做的事。鲍国连带着所里的党员服务队,深入海盐养殖户的兔场进行兔呼吸道疾病、真菌病的预防治疗;率领团队到嵊州、余姚、文成等地及四川、山东等省开展养兔科技培训与生产指导……在浙江对口帮扶工作中,他以科技助力浙江长毛兔在贵州普安县推广,成为了当地精准扶贫的支撑产业之一。

  对于科研工作的“交接棒”,鲍国连未雨绸缪。“人才是第一资源,浙江向来十分重视人才工作。尤其是研究所,想要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、科技服务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,就要不断注入科研新鲜血液。” 在谈到对后备人才的要求时,鲍国连说:“既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,又要有坚定信念,科研不是一蹴而就的,有沉稳的信念才能收获成果。”

  “跟着鲍老师做科研,他会给我们一个相对自由的探索空间。”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副研究员、博士黄叶娥入所6年,在鲍国连团队中主要参与中兽药对细菌病防控的相关课题研究。“畜牧业和民生息息相关,鲍老师非常注重科研工作和生产紧密结合,直到现在我们还保留着进所第一年下到猪场、生物制品厂见习的规定。”黄叶娥说,“他也非常看重‘走出去’,常常鼓励我们多出去作报告,多和国内外同行交流。”

  鲍国连这些年撒下的“种子”,正在开花结果——从2022年开始,他的团队中培养出了一名国家兔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、2名省农科院高层次人才和青年英才。

  和农业科技“结缘”半生,鲍国连还时常会想起年少时摸黑去寻找兽医的那个夜晚。从一个人走在磕磕绊绊的村道,到一群人探索光明的科研道路,鲍国连步履不停。